“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到國外投資、開展跨國并購的機會明顯多了。”5月13日,在中國(江蘇)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商務部合作司、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業界人士建議:江蘇企業應抓住時機大步“走出去”。
跨國投資項目增加一倍多
作為我國經濟國際化的一項重要戰略,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走出去”到底有什么新特點?商務部合作司謝國強表示,一方面挑戰明顯增加,我們的企業普遍實力不強、對外投資信心不足、貸款難和成本高并存;另一方面,國內擴大內需等政策構成新的“利好”,特別是跨國公司壟斷資源的格局有了改變,為中國企業資本的進入打開了閘門。比如,中鋁集團聯合美國鋁業以約140.5億美元交易總對價獲得力拓12%股份,成為中國最大一宗海外投資。
“以往一年經辦跨國投資和并購案件十來宗,現在翻了一倍多。”德勤合伙人李曉暉認為,直接原因就是金融危機。前一時期,國際上礦產、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價格跳水,澳大利亞礦產最低點價格只有最高時的1/10,加上澳元貶值,相當于再打七折,很多企業希望外來資金注入,不少中國企業已聞風而動。他說,接手的案例中礦山收購占了大多數。其他領域的投資機會也很多,比如美國一些地區性電網建設,還有參股法國二、三線時裝品牌等。這些品牌只因一時缺少資金而影響運營,投資參股前景可期。
應開辟集群式投資新模式
用什么方式“走出去”?多位業界人士建議,改變單打獨斗投資為集群式“走出去”。商務部境外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呂繼堅說,我國已批準19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江蘇有3個。到這些園區投資發展,既可以享受“走出去”各種優勢,又可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產業集群,提高了環境安全、企業利益維護等的保障。
尼日利亞萊基自貿區、柬埔寨西港特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以及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紛紛向我省企業發出投資邀請。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管委會主任助理沈海峰介紹,由江蘇其元集團等民營企業投資興辦的這個境外經貿工業園,離埃塞首都不到40公里,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已有水泥制造、鋼管生產、彩鋼板生產等3個項目進園,康佳彩電、河南老板投資的幕墻玻璃等一批項目達成了落戶意向。這次他們把招商對象鎖定為紡織服裝、建材機械、金屬加工、皮革深加工等企業。沈海峰說,東方工業園有很多優勢,其中重要一點是市場腹地廣闊,這里生產的產品可以免稅進入23國東南非共同市場,紡織服裝產品出口歐美也無需繳關稅。對這種“走出去”的新形態,我省企業普遍興趣很高。
“走出去”不能盲目“拍腦袋”
為期一天的論壇傳遞出一個強烈信息:“走出去”,趕上了難得的好時機。
國內鼓勵促進政策頻出。商務部進一步下放“走出去”審批權限,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紛紛開啟“綠燈”。國家外匯管理局江蘇分局副局長陶為群介紹,江蘇省分局在國家多項便利措施基礎上,又對等值1000萬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資項目授權由項目所在地中心支局審批,目的就是提高審批效率,方便企業。中國進出口銀行江蘇分行副行長李明說,對境外投資,該行可按境外投資項目總投資的70%提供貸款,利率3.51%,期限長達12—15年。
國外擺出姿態熱情相邀。法國里爾城市圈、泰國政府都派代表前來高調招商,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以“投資者的樂園”為題,詳細介紹投資泰國的各種優勢,比如,勞動力成本較低,投資農業、礦產、輕工、電子電器、化工等行業可豁免3-8年所得稅等諸多優惠。
專家也提醒,跨國投資不能“拍腦袋”,必須充分了解投資國法制環境、稅收制度等。比如,并購美國汽車企業不能不了解美國汽車行業工會的影響力,否則很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挑戰,其它如購買品牌、營銷網絡等也要以科學評估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