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底部已奠定
林彤彤從1999年開始擔任基金安信的基金經理至今,已有近10年的基金經理生涯。他目前是匯豐晉信的首席投資官,也是擬任匯豐晉信大盤股票基金經理,由于常年保持低調,其業內口碑遠遠高于大眾認知度。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去年的統計顯示,擔任基金經理年限在5年以上的僅有29名,而其中超過7年的僅有7人,僅占現任基金經理總數的1.8%。林彤彤與華夏基金的王亞偉、華安基金的尚志民是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三位基金經理,任職均超過了9年。
“現在市場的上漲主要來自估值上升,不是盈利的提升。”林彤彤對市場作出整體判斷。對于今年經濟的增長,他并不是樂觀者。
林彤彤對中國股市的描述語速很快,且毫不停頓。他說,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會超預期,而從上市公司的盈利來看,同樣也不會大幅超預期。2005年,上市公司盈利出現拐點變化,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連續保持30%至40%的增長,在成長預期下,股市出現大幅上漲。
但對于今年一季度,林彤彤認為,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并不樂觀。他說,一些機構認為今年全年可能達到15%至16%的增長,這個判斷目前來看太樂觀,而即便在這個盈利預期下,目前一些股票的市場估值已明顯出現泡沫。
不過,他并不擔心A股市場的大幅下跌,而是認為在經濟不會超預期增長的情況下,在政策呵護中,市場底部比較明顯,在此情況下,機構資金(包括基金)敢于建倉,且大幅提高倉位,流動性對中國股市構成支撐。
“我們很早就把倉位拉得比較高,當時是判斷市場底部已經(到了)。”林彤彤分析說。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匯豐晉信旗下基金整體表現排名靠前。
首季重倉浦發、興業
林彤彤是銀行股的堅定看多、做多者,這與不少基金經理看好銀行股、但做空銀行股完全不同。
看好銀行股的一個基本原因是看好大盤藍籌板塊。他認為,現階段是投資大盤藍籌板塊是一個比較難得的投資機遇,主要是因為大盤藍籌股估值較低。資料顯示,截至4月底,大盤股平均靜態市盈率為20.5倍,而小盤股市盈率達到51.8倍。
另外,林彤彤注意到,今年以來大盤藍籌股整體上漲比較溫和,但從歷史來看,往往是大盤藍籌股發力后,行情才會有一輪新的高潮。盡管目前大盤股已有啟動跡象,正在發行的匯豐晉信大盤股票基金并不擔心基金建倉,林彤彤認為大盤股并沒有整體啟動,有些行業板塊仍處于市場估值低端。
目前A股市場銀行板塊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基金經理將股票倉位“打”得很高,但并沒有重點配置權重股的重要構成——銀行股。“骨子里仍然對中國經濟悲觀”是不少機構投資人士對此現象的解釋,在猶豫悲觀中,看多卻賣空銀行股成為國內基金業的常見“怪狀”。
林彤彤也表示,銀行股一直沒有突出表現,確實反映出不少基金經理仍有悲觀情緒,因為在對國內經濟仍不看好的情況下,會擔心銀行的呆壞賬上升。因此,在銀行股反彈的情況下,部分基金會逢高減持銀行股。
“我們是看多銀行股,也一直是銀行股的持有者。”林彤彤說。根據基金一季報,匯豐晉信旗下基金重倉買入了浦發銀行(600000,股吧)(600000)、興業銀行(601166,股吧)(601166)。
林彤彤也同時看好國內保險股和券商股,他認為國外金融業存在杠桿率過高的情況,國內的情況卻恰恰是杠桿率太低、金融創新太少,在此情況下,國內金融業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杠桿化過程也會為國內金融股帶來“撬動力”,但由于國內券商類上市公司不多,行業代表性有限,而銀行股已基本實現上市,有較好的代表性。
重配新經濟產業
看好金融股之余,林彤彤關注并重點配置新經濟產業。他說:“未來半年或更長時間,我還是會選擇那些公司。”理由是,中國經濟不可能再重新建立在原先的增長模式上,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增長模式將被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替代,這些經濟增長方式會對一些上市公司的估值產生較大影響。
新能源是他的一個資金布置重點,林彤彤認為新能源產業的個體差異非常大,導致選股難度很大,而一些傳統行業,如果看好一個行業,個股的差異性不大,選擇會更容易。在不確定性中,林彤彤目前更看好新能源產業的中游——新能源電池。
其理由是上游的稀土等行業,建立在產品價格非常樂觀的基礎上,但如果其終端產品價格有波動或者調整,公司估值將會高企,投資將缺乏安全邊際,而下游的終端產品比如新能源汽車或電廠,可投資的標的又較少,一些投資標的盡管“盤子”不小,但新能源產業的占比過小且盈利貢獻不大。中游產業則可能是一些業務的擴展,可以相對控制風險,且可選擇范圍更多。
林彤彤說,對新經濟的理解不能僅局限在新能源上,一些節能環保行業也需要關注。“不一定非要用新能源。減少對傳統能源的消耗,也是一個思路。”林彤彤舉例說,比如智能電網可通過自動控制對電力高峰時段和低峰時段進行電力控制,如果能大量節約電力成本,也是一種增長。
在新經濟產業的布局中,林彤彤并不放棄對傳統能源板塊的關注,他強調,新能源或新經濟增長,并沒有改變能源有限的現狀,對傳統能源股仍然需要關注。“比如說,我可能對新經濟產業配10個點,但對傳統產業配5個點,只能說是對新經濟產業重配,但對傳統產業也不是不配。”
不過,對近期大幅上漲的黃金股,林彤彤表示不解。他提出兩個質疑:
一是不少投資者將黃金看做是抗通脹手段,但長期來看,黃金對抗通脹的效果并不明顯,“過去30年,黃金價格只漲了25%,黃金是最不保值的投資。”他說。
二是從估值來看,以目前的黃金價格,將國內所有黃金股的礦產量在一年內全部開采出來,總價值只有總市值的一半,“這隱含的意思是,一年內黃金的價格要翻一倍,概率有多高?”他很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