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當年一月產半噸礦粉
“沒有錳礦的開采,也就沒有我們老李家的現在”,作為城口縣錳粉廠的一名退休工人,一提到城口的標志性物品,60歲的李濤就說出了這樣的話。
1977年,剛剛退伍回鄉的李濤,被安排到了城口縣錳粉廠工作。“說實話,我當時對這樣的安排是有意見的”,李濤說,當時的退伍兵大都分配到鄉鎮甚至縣級機關,端的都是“鐵飯碗”。而城口縣錳粉廠是城口縣第一家礦業企業,1977年才剛剛建立,效益和前途都是個未知數。
李濤的實際遭遇也與他的猜想差不多,進入這個最初只有20個人的廠子后,起步的一切都很困難,一個月只需要完成250公斤錳礦粉的生產任務就可以了。“第一個月的工資只有8元”。回想起當初的困境,李濤仍然唏噓不已。
如今兒子每天賣10噸礦石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城口縣錳粉廠得到飛速的發展,李濤的工資也從每月8月漲到了1800多元,在城口縣城也算得上是中上水平。在縣城有兩套商品房,還有一輛名牌摩托車。
李濤的兒子李俊27歲,如今也已在一家錳礦業公司上班2年,負責對外銷售,每月基本收入超過5000元。父子倆最多的話題就是錳礦。李俊笑父親以前的產量太少,“我現在每天至少可以賣10噸礦石,相當于你以前兩年的總和”。
李濤父子倆也是城口縣不少人的寫照。如今走在城口縣的街頭上,除了飯館外,最多的就是礦業公司的招牌。即使是在虛擬的互聯網上,輸入“城口”兩個字進行搜索,也會瞬間出現數十個礦業公司的名字。從事礦業生產及其相關產業的人超過10萬人。
貧困縣城口成為西部礦都
“現在礦業已經成了我縣的支柱行業。”據城口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32年的發展,城口縣現在已經形成了冶金、化工兩大類共七個品種的錳系列產品生產能力。特別是近年來錳礦產業的飛速發展,城口已形成了年產錳礦石100萬噸的礦山開采能力。
除了錳礦,城口縣其他兩種豐富的礦藏也讓人羨慕。另外一種鋇礦在城口大量蘊藏,據介紹,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被地質隊發現鋇礦以來,累計探明資源儲量6877.4萬噸,位居亞洲之首;據預測城口煤礦資源量約為1.5億噸,現在年產煤量超過20萬噸。
據介紹,全縣錳、煤、鋇三礦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占全縣GDP的16%。“豐富的資源使我縣已經成為了一個礦業大縣”,城口縣經委一位負責人說,該縣的礦藏資源豐富,大大小小的礦業公司超過30家,礦業產出特別是錳礦產出,在整個西部地區的份額超過40%,“西部礦都”已經成了該縣的代名詞。
17個資源勘查項目正進行
“我們資源勘查的步伐還有待加快”,盡管“西部礦都”的名號已經戴在頭上,但城口縣相關領導表示,城口是一個貧困縣,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還要加強。
另外,該縣正在實施的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共17個,其中商業性煤礦勘查項目12個、國家投資煤礦勘查項目3個、鋇礦2個、白云巖1個(商業性勘查項目);另有釩礦和錳礦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各1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我縣已加強了這些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工作”。記者 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