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企業不接受今年鐵礦石“首發價格”
針對澳大利亞力拓公司與日本新日鐵公司日前達成的2009年度長期協議鐵礦石價格,中國鋼鐵工業協會31日發表公開聲明說,基于此一價格未反映市場變化形勢、將造成企業虧損及未體現互利共贏關系等三大理由,中國鋼鐵企業不能接受這個價格,不予跟進。
市場人士估計,中國鋼廠下一步將堅持與礦商繼續進行談判,力爭獲得與預期相一致的談判結果。但實際進展會如何,目前還”很難說“,關鍵在于國內鋼廠下一步的生產經營狀況及鐵礦石現貨市場的走勢。
中鋼協這份"關于進口鐵礦石談判情況的聲明"說,據悉,5月26日,澳大利亞力拓公司與日本新日鐵公司率先達成2009年度鐵礦石價格協議:粉礦在2008年度基礎上下降32.95%,塊礦在2008年度基礎上下降44.47%。
對此,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認為:這個降價幅度沒有客觀真實地反映今年國際市場鐵礦石供需市場的變化形勢;這個降價幅度將造成中國鋼鐵生產企業全面虧損;這個價格從總體上沒有體現鋼鐵生產企業與礦石生產企業之間利益共享、互利互贏的關系。因此,中國鋼鐵企業不能接受這個價格,不予跟進。
在此前的談判過程中,中鋼協人士反復表示,鑒于目前鐵礦石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以及中國鋼鐵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的現實,新一年度鐵礦石價格應“回到2007年的價格水平”,相當于價格降幅達到40%以上。這個要求被中鋼協多次強調為"談判的基線",始終堅持沒有改變。從最新的聲明可以看出,中鋼協目前依然要求比日澳"首發價格"更大的降幅。
據中鋼協的判斷,目前國際鐵礦石市場的走勢是供大于求。雖然近期中國鐵礦石月度進口量創出歷史新高,但這是一些企業和貿易商受慣性思維影響、在抄底和投機心理的作用下所導致的,遠超出鐵礦石的實際需求,加大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存在較大經營風險。國內鋼鐵行業依然存在"供需關系嚴重失衡"的狀況。
據中鋼協名譽會長吳溪淳在一次講話中透露,中國鋼鐵企業經濟效益受到重創,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鋼鐵企業,今年一季度盈虧相抵后為凈虧損42.83億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370.78億元。重點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率,由去年一季度的7.76%降為今年一季度的負0.7%。正是基于中國鋼鐵行業目前的這一窘境,中鋼協難以接受日澳達成的低于原先預期的降價幅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市場人士都認為,中國鋼廠將堅持繼續與礦商進行價格談判,以期達到預期。但最終結果會怎樣,目前還有待觀察。"我的鋼鐵"資訊機構分析師曾節勝說,關鍵看兩點:一是現貨礦市場下一步如何演化,如果現貨礦價不斷上漲,同時又有實際的需求配合,那對談判就非常不利;如果現貨價在"首發價"刺激下短時上漲,但沒有量價配合,那就會給中方談判留出空間。二是中國鋼鐵行業下一步的生產運行狀況,如果大面積虧損的情況難以一時扭轉,現實"逼迫"著國內鋼廠難以接受較高的礦價;如果行業運行有所起色,那就會出現利益的分化,談判氛圍就會比較復雜。
自從日本鋼廠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達成鐵礦石“首發價格”后,目前韓國浦項公司已經跟進,與力拓達成了協議,降幅與日本鋼廠基本一致。在礦商方面,澳大利亞的一家中小型礦業公司已表示同意與力拓價保持一致。(摘自中國冶金網)
“硬氣”源于底氣 中國為何敢拒絕鐵礦石33%降幅?
如此“硬氣”是因為有底氣。那么,中方的底氣是什么呢?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國清認為,中方手中有四大砝碼,在后續的談判中,中方應該堅定自己的立場,將目前擁有的談判砝碼化為談判的動力,爭取中國鋼鐵工業的利益最大化。
第一,中國是國際鐵礦石的最大買主,理應擁有更多的定價話語權。2008年中國共進口4.4366億噸鐵礦石,占全球海運鐵礦石比重約為52%;而日本進口約1.0526億噸,占比重約12.3%;韓國進口0.4954億噸,占比重約為6%。
2009年,國際國內鋼鐵需求萎靡,全球各大鋼廠都在大幅減產,鋼廠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減少。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顧問、中鋼協常務理事鄒健估計,2009年國內鐵礦石需求將比2008年減少6000萬噸,中國鐵礦石進口2009年將縮減至3.5億噸,縮減比例達21%。2009年,國際鐵礦石明顯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鐵礦石市場杠桿向買方市場傾斜。在這種市場形勢下,力拓等鐵礦石供應商已喪失去年的強勢地位。
第二,當前中國進口鐵礦石庫存量較大。今年1-4月,中國共進口鐵礦石1.87億噸。目前中國的鐵礦石港口庫存有7000萬噸,加上各大鋼廠庫存及社會庫存將超過1億噸。而目前中國鋼鐵生產每月所需鐵礦石6000萬噸左右,按50%的對外依存度計算,中國每月僅需進口鐵礦石3000萬噸。有1億噸的庫存,即使不進口,也能維持鋼鐵企業三個月左右的生產。中國可以三個月不進口,但力拓等鐵礦石供應商不可能三個月不生產。
第三,中國擁有穩定的國產礦自給率。2008年中國的鐵礦石原礦產量達到82401.11萬噸,同比增長20.7%。中國的國產礦自給率多年來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09年,在鋼鐵需求萎縮、鐵礦石進口礦現貨價格持續低位的沖擊下,雖然有的礦企經受不起銷售價格逼近成本的壓力,紛紛減產停產,但目前國內礦山的成本在450元-550元之間,國內礦山仍有能力加大開采力度,增加國產礦的供給。
同時,鐵礦石供應商也不是只有力拓等三家,除澳礦外,還有巴西、印度、南非等地的鐵礦石可供選購。就算力拓不賣鐵礦石,中國也不愁買不到。
第四,中國的海外權益礦規模在不斷擴大。目前中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中有8000萬噸屬權益礦,自2009年2月起,中國的鋼鐵企業、貿易企業等加大了對海外權益礦的投資力度,主要以購買海外礦企的股權為主。按照今年海外權益礦的進展速度,到2010年中國的權益礦資源量將超過1億噸。這些權益礦的存在,增強了中國鋼廠對上游資源的控制力和話語權。